援鄂医生赵春光出征武汉时,留下了一份饱含报国之志的《别父母书》。他的父亲曾是一名海军飞行员,参与过唐山大地震救援。离别时,不善言辞的父亲什么话也没说;如今,隔离中的赵春光收到父亲回信: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医生以救死扶伤为天职,我为你自豪!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重症医学科
主治医师赵春光
儿子生日当天,毅然“援鄂抗疫”
并在重症病房整整奋战了55天
家书是在一线最困难的时候写下
当时赵春光负责的重症病房
每天会收10-20个重症病人
收治的病人越来越多
肩上的责任就越来越大
看着每天新闻播出的死亡数据
以及同样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殉职的消息
决心与疫情抗争到底的赵春光
担心自己不能平安回家
便提笔写下《别父母书》
字里行间体现着报国之志
和对父母的挂念与愧疚
《与父母书》
作者:湖南援鄂医生,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赵春光
父母大人敬启:
儿领命离湘赴鄂,已有一周,衣甚暖,食颇饱,眠极安,父母勿念为盼。
疫事一起,情形颇烈,武汉三镇,尽为病土。儿自领命,无一日不着白衣,无一日不在前线,施针药,救死伤,施我所学,冀有所得,不敢半点儿戏,不敢一丝懈怠,惟望不负二老所嘱,医院所托,国家所命。
常忆我父,着戎装,执甲兵,护卫南国天空,兵锋所指,宵小不敢窜犯,念我母,供三餐,勤耕织,耳提面命,受形秉气,养育之恩,日日挂怀。犹念垂髫之时,父母命我行正步,敬军礼,望我从军报国,以承父业,孩儿顽劣,未进行伍,唯报国之心,时时不敢涣散。今疫事一起,儿自请缨,蹈火而行,生死不念,唯忧我父,溽不知热,唯虑我母,寒不知冷,星汉两城,相隔甚远,不能绕膝床前,儿颇念之,但喜吾妻甚贤,可解二老孤怀,所需所命,可尽驱使,儿虽远离,亦如膝下。
此役,万余白衣,共赴国难,成功之日,相去不远,苍苍者天,必佑我等忠勇之士,茫茫者地,必承我等拳拳之心,待诏归来之日,忠孝亦成两全;然情势莫测,若儿成仁,望父母珍重,儿领国命,赴国难,纵死国,亦无憾。赵家有死国之士,荣莫大焉。青山甚好,处处可埋忠骨,成忠冢,无需马革裹尸返长沙,便留武汉,看这大好城市,如何重整河山。
日后我父饮酒,如有酒花成簇,聚而不散,正是顽劣孩儿,来看我父;我母针织,如有线绳成结,屡理不开,便是孩儿春光,来探我母。
惟愿我父我母,衣暖,食饱,寝安,身健。儿在他乡,亦当自顾,父母无以为念。
时时戎马未歇肩
不惧坎坷不惧难
为有牺牲多壮志
不破楼兰终不还
不孝儿春光顿首,顿首,再顿首
二零二零年二月十三日。
赵春光的父亲曾是海军飞行员
在唐山大地震的时候
是第一批进去救援的飞行员
当被问起是否有对儿子表达过担忧或思念时
父亲说到:
“内心来讲十分担忧,
但是没有暴露也没有流露出来。
临走之时什么话也没说,
我认为这是多余的
儿子心中什么都明白什么都清楚,
这是使命和责任,不必多言。”
“这是使命,不必多言”
在党和人民需要之时
一位已经退役的老战士
没有机会冲锋一线
依然支持和鼓励儿子
“不忘使命!”
我们知道,在疫情抗击一线
危险性最高,责任最大,最易感染的病人,
都在隔离舱、重症监护
赵春光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
重症病房整整奋斗了55天
在隔离舱内累计待了近300个小时
其所在病房累计收治150余例重症病人
治愈率接近90%
如今,在隔离中的赵春光收到了父亲的回信
父亲在信中说到:
“春光儿
此次你平安归来
我那颗昼夜悬挂的心终于落了地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医生以救死扶伤为天职
自古忠孝难两全
你舍小家,顾大家
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
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
我为你自豪!”
信中最后,父亲还写道:
“儿子,想你了,热盼你回家这一天。”
在儿子履行完使命的这一刻
日夜牵挂儿子的军人父亲
终于表达出心中的思念与牵挂
没有一位父亲不会牵挂自己的孩子
只是在国难面前
这位军人父亲与医生儿子
有着一样的赤胆忠心——
“以国为先!”
不善言辞的父亲
总在用行动默默表达着爱
父子之间,对于爱的表达
向来是内敛深沉
可对国家的爱,却总是炽热勇敢
父亲着戎装,儿子着白袍
两代人,用不同的方式守卫国家
在这对父子身上
我们看到了以党和人民为先的军人精神
体会到了救死扶伤不惜代价的医者仁心
这份爱国之情的坚守与传承
让更多家庭的爱得以延续
大爱无声,温暖人间!
领国命,纵死国,亦无憾!
医疗湘军,匆匆别离亲人
满怀一腔热血,不顾自身安危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
践行着“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誓言
只愿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向这位军人父亲和医生儿子致敬!
向所有奋战一线的战士致敬!
没有
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