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是国家散落在社会中的超级英雄
当危险来临、危难时刻
总能在一线看到他们的身影
退役军人又是祖国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
戈壁边疆、商政职场
总有他们大显身手的地方
脱下的是军装
脱不下的是担当
虽然已经退出战场
但在生活中
他们依然不忘心中的责任
曾经是个兵
永远是个兵!
今天
来看看我们身边的“退役英雄”!
退伍不褪色 时代建新功
1
“北疆楷模”郑璐。曾是武警战士的郑璐退役16年来,跨行成为内蒙古电力公司乌海电业局高压输电线上的“特种兵”,守护着黄河岸边上万家企业、几十万个家庭的用电安全。
乌海电业局输电处担负着乌海地区35千伏至220千伏不同电压等级共计1400多公里高压输电线路、5600多基铁塔的运行维护工作。这些线路和铁塔大部分架设在高山、河涧、荒漠中,很多地方车开不进去,巡线检修人员只能背着几十斤重的工具徒步前行。
在一线工作多年,郑璐和工友们创造了连续4069天安全生产无事故的纪录,2011年、2015年创造了乌海地区220千伏线路“零故障、零跳闸”纪录,设备可用率年年都保持在99.8%以上。
2011年,以郑璐名字命名的“郑璐职工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极大调动了基层职工参与创新工作的热情。多年来,从工作室诞生了60多项技术革新、管理创新成果,6项获国家级专利技术。
“有时抢修完毕,坐在高高的铁塔上望着远处的万家灯火,我内心就会生出一股豪气。”郑璐说,就像当兵要站好岗一样,输电人就要守好自己的线。
2
七兵堂创始人谢清森。1997年选择参军,入伍到原济南军区某特种大队。由于训练时造成左脚跟骨骨裂和右手手腕骨折两次受伤,谢清森不得不含泪选择脱下军装。退役初期,谢清森和6名退伍特种兵战友合伙成立七兵堂保安服务公司。如今,七兵堂已经是中国安保企业首家上市集团公司,有38家分公司、17家子公司,员工2万余人。而公司核心高管、各分、子公司主要负责人大多都是退役军人,基层管理骨干80%是退役军人。
自成立以来,七兵堂配合警方抓获犯罪分子5000余人,义务参加抢险救灾任务上百次。同时,还设置了数百万元的“安全救助基金”,用来帮扶困难家庭,表彰见义勇为人员。
2020年4月28日,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结果揭晓,谢清森的名字赫然在内。面对种种肯定和褒奖,谢清森从容平静:“我是特种部队出来的,必须做到敢战斗、敢打赢。我会永远珍惜军人荣誉,努力做一名合格的退伍特种兵。”
3
带头开荒人王明礼。1981年入伍,1984年4月30日在一场自卫反击战中,王明礼为救战友被炮火击中,失去了一条左腿,成为四级伤残军人,受到中央军委通令嘉奖,1985年退役。退役后,他回到家乡创建退伍军人创业就业示范基地,成立生态农业开发公司,将10多年的荒山变成百姓的“金山”。
1985年,王明礼脱下军装回到思南县总工会工作,在收发员岗位上一干就是10多年。2000年,王明礼又主动请缨下乡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先后有8个村子都留下了他奋斗的身影。
驻扎期间,王明礼和战友们成立了鼎盛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以“党支部+退伍军人+企业+基地+农民”的模式,创建思南县退伍军人创业就业示范基地。近年来,公司通过租赁土地、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成规模地集中流转土地,将茶园面积拓展到4000多亩,成为全县面积最大的生态茶叶基地。周边6个贫困村的村民在茶园从事集中摘茶、除草施肥等工作,每天都有上百元收入,村民人均年收入从800多元,快速提升至近万元。
目前,基地帮扶退伍军人创建了思南战友荒山绿化农机专业合作社、思南柄嘉种养农业专业合作社、马河贡茶茶厂等10个企业,成为农村退伍军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大舞台。如今,基地带动了鹦鹉溪、张家寨镇872户3288人致富,336户贫困户脱贫。
在荣誉面前,王明礼却总是说:“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就应该永远听党指挥,到最困难的地方发挥余热。”
疫情中的“军人本色”
1
抗疫英雄陈冬平。“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这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我们时常听到的退役军人的铮铮誓言。江西的陈冬平就是这千千万万退役军人中的一位。陈冬平于2019年12月从空军部队转业安置到江西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安全保卫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上班仅43天的他主动请缨投身到疫情防控一线,一个多月以来,他满怀26载军旅生涯铸就的使命和担当,一颗红心,忠诚履职,竭尽全力实现了疫情防控“零输入”目标。
陈冬平家住南昌老城区,离省行政中心十几公里远,但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每天早晨6点,他都坚持做到起床整装出发,每天早上7点50分按时到达测体温执勤一线,迅速展开工作。合理安排值勤人员布点站位,交代注意事项,指导督促体温检测人员高效工作,指挥车辆有序进入,一旦出现人员温度偏高,他都严格把关,协调值勤公安人员组织复测,确保符合规定要求后才能放行,确保每一个进入者都测准确、测到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坚守在防疫一线,主动让其他干部职工轮班休息,而他自己却从未休息过一天,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赤诚之心为省行政中心构筑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安全防线。
2
“豆浆哥”胡兴民。有过12年服役经历的胡兴民,疫情期间为卡口志愿者义务送豆浆,这一举动登上了微博热搜。从4月8日开始,绥芬河在各小区设置330个卡口,由志愿者24小时值守。4月底的绥芬河,晚上室外温度-5℃,想起自己当兵时站岗经历,他知道最冷最饿就是夜里10点到凌晨2点,于是胡兴民从晚上10点开始忙碌,送到12点多为志愿者送豆浆
送完豆浆已是凌晨胡兴民,回到自己开的小超市,开始打包玉米,疫情期间,生意不好,胡兴民把超市暂时停业,当作住处,也避免和家人接触,他每天通过微信卖塑封的鲜食玉米,成为这段时间的主要收入,他一天最多卖出过40多箱玉米,每箱可以赚3.8元,而每一个免费送豆浆的夜晚,他都要自掏腰包80元以上,不断有志愿者加入送豆浆的队伍,到4月28日,胡兴民送豆浆的团队增加到了18人
胡兴民的爱心,也得到了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支持,4月30日,事务局为他送上了1400元爱心捐款,捐款是由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会发起的,班子成员带头,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响应,一笔为爱加油的捐款,就这样交到了胡兴民手中。
3
“亦庄速度”周志平。大年三十,北京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退役军人周志平带领公司全体党员、积极分子和员工立马行动起来:先后进行收集疫情相关资料、联系病毒库确认、讨论探针引物设计,全速进入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的研发等工作。
疫情期间,周志平积极配合北京经济开发区的抗疫工作安排,连夜为外地防疫物资生产企业腾出生产场地,仅用了48小时,硬是将公司一层办公区搬离拆除,完成消毒、接电、改造、防护工作,提供了1000平米的标准厂房。凌晨,一副副雪白的医用口罩在生产线上测试生产成功!守候在现场的周志平,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口罩后面藏着微笑。这天,亦庄开发区保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需求的新闻刷屏,讲述了非常时期的“亦庄速度”。
虽然不直接从事生产工作,但周志平他们一刻也没闲着:协调办公电脑、接通电缆电线;没有地方存放原材料,就把办公场地腾出来当仓库;安排叉车、装车卸车;联系对接消防和安监部门;解决员工住宿、购买日常生活用品、保障一日三餐。周志平带领员工把能想到的、常态下没出现过的问题都提前解决了,一切为了保障抗“疫”物资生产。
“你们这样拼命,值得吗?”有人问周志平。他说:“疫情当前,责无旁贷。虽然脱下了军装,但我身体里永远流淌着军人的血液!”
最为一名退役军人
虽然戎装不在
但本色不改
他们虽已退役
但总是援民于水火之中
向人民的守护神
致敬!
下一篇:没有了
没有
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