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天问一号任务着陆巡视器成功软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后,火星车建立了对地通信,遥远的火星第一次留下了中国印迹。
5月17日,环绕器实施第四次近火制动,进入中继通信轨道,为火星车建立稳定的中继通信链路,陆续传回图像数据。目前,火星车正在开展驶离着陆平台的准备工作,将择机驶上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
5月19日,国家航天局发布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任务探测器着陆过程两器分离和着陆后火星车拍摄的影像。图像中,着陆平台和“祝融号”火星车的驶离坡道、太阳翼、天线等机构展开正常到位。自此,中国人第一次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了解这颗神秘的红色星球。
从2020年7月23日发射升空以来,天问一号经历了近300天的长途跋涉,在缺乏火星各种数据的情况下,在火星轨道进行了3个月的数据采用检测,通过严密的计算,正式实施降落,3个小时进入火星大气层,9分钟后在预选区着陆。顺利完成了探火任务“绕、着、巡”中的前两步目标。随着祝融号火星车进入巡视探测的工作状态,更多的火星奥秘将呈现在人们面前。
祝融号火星车的设计寿命为3个火星月,由于火星上的一天比地球略长(火星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37分钟),相当于约92个地球日。按照计划,约90个火星日后,祝融号火星车将完成巡视探测,顺利“收工”。通过全力的巡视探测,祝融号将为中国带来火星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推动对火星空间环境、地表形貌特征、土壤表层结构等课题的研究。
祝融号在火星表面忙碌工作的同时,位于停泊轨道的天问一号环绕器也“闲不住”。专家表示,着陆巡视器安全着陆后,环绕器会停留在通信中继轨道,转发各种信息数据回地球,同时也向火星车传达来自地球的指令。也会通过自身携带的科学仪器,在多轨道高度对火星进行整体性、全球性、综合性研究。环绕器的工作时间也比祝融号火星车长不少,既要兼顾火星车的中继,还要对火星表面开展至少1个火星年(约2个地球年)的近距离遥感探测。
对于祝融号成功造访火星,多家国外媒体表达了祝贺。英国广播公司表示,这项任务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中国在探索太空的努力中展现出了强大的能力。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也表示,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是“一项非凡的挑战”,在这之后,中国已经成为了历史上第二个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探测器的国家。法新社还表示,这是中国“日益自信的太空雄心的胜利,中国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了足迹”。
在今天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也有记者问到关于中国火星探测的问题。赵立坚说: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中国航天的追梦之旅一刻未曾停息,穿越亿万公里的不仅是祝融号,还有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宇宙的向往。今天是“520”,我们期待着祝融号火星车带着对宇宙星辰的爱继续奔赴前行,发回更多火星的探测消息,带给我们更多好消息。